聚创考研网官方联系电话
聚创考研网 > 考研院校库 > 厦门大学 > 导师介绍 > 正文

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系导师介绍:朱贤方

作者:聚创厦大考研网-小黑老师 点击量: 1670 发布时间: 2018-08-15 16:30 【微信号:13306030226】



  姓名
  朱贤方
  职称
  教授
  E-mail
  zhux@xmu.edu.cn
  工作电话
  13696921413,0592-2180436
  朱贤方
  个人简历
  教育经历(按时间倒排序):
  1996/04 - 2000/02,Australian National Univ,电子材料工程,博士,导师:JS Williams
  1983/09 - 1985/12,东北工学院,金属材料,硕士,导师:江自应
  1979/09 - 1983/07,东北工学院,金属材料,学士,导师:刘长仁
  工作经历(科研与学术工作经历,按时间倒排序):
  2003/08 - 至今,  厦门大学,物理系,教授
  2002/08 - 2003/08,Univ of Georgia,物理天文系,研究助理教授
  2002/02 - 2002/08, Old Dominion Univ,Jefferson Lab Applied Research Center,高级研究员(Senior Researcher)
  2000/02 - 2002/02,Univ of Illinois U-C, DOE Frederick Seitz Materials Research Lab,博士后,合作者:I M Robertson(材料系) 和K. K. Kim(计算机与电子工程系)
  1995/10-1996/04,National Univ of Singapore, 机械与生产工程系,访问学者
  1992/12-1995/10,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纳米实验室,副研究员
  1987/12-1992/12,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纳米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1985/12-1987/12,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内耗与固体缺陷开放实验室,实习研究员
  朱贤方,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学位, 厦门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澳大利亚功能纳米材料联合实验室主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兼职教授。在中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美国著名大学和实验室从事材料科学研究近三十年。曾任美国佐治亚大学助理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特邀海外咨询评估专家、美国Inter J Mol Eng副主编等职。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外籍)候选人资格。目前兼任美国AMAC Inter Inc 首席科学家、《科学通报》和《微纳电子技术》等期刊编委、美国Appl Phys Lett、J Phys Chem、Cryst Eng Comm、J Mater Chem、《中国物理快报》等期刊特约评审、中国微纳米技术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纳米研究学科带头人、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评审专家、《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课题遴选专家等职。传记被Marquis Who’s Who in the World, Who‘s 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utstanding 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 Marquis Who’s Who in America和Marquis Who’s Who in Americ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收录。
  朱贤方教授共发表100余篇论文(80%以上为第一或独立作者),相关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8项,制定国家标准一项。研究得到美国、澳洲、新加坡及中国国家级基金四百多万美元的资助,并获澳大利亚OPRS Scholarship (第一名), 日本 STA Fellowship等奖励。五十余次被国际学术会议及美国、澳大利亚、中国著名大学及国家实验室邀请作学术报告,20余次出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主席、分会主席和委员,多次被邀撰写材料领域重要期刊综述文章和专著章节。在美国、澳洲和中国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二十余名。
  朱贤方教授一九八六年在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开始纳米材料研究,是中国为数不多最早开展纳米研究科学家和国际功能纳米材料领域青年学术带头人之一。亲历了纳米材料科学和技术研究三个发展阶段。在纳米材料设计、制备、改性及纳米结构稳定性方面有二十余年的研究经验。近十五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阿贡国家实验室、杰弗逊国家实验室、Univ of Georgia的纳米科学与工程中心及厦门大学等单位,用多种非平衡方法制备出纳米粒子、纳米膜、纳米孔、多孔硅、纳米球壳有机无机复合结构、纳米线和纳米管及其宏观有序阵列等新型低维纳米结构(多种结构属首次发现),并对各种纳米结构稳定性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电镜原位和非原位观察。发展了纳米结构亚稳性新理论。如首次提出了纳米颗粒和纳米孔之间的结构性能的反对称关系和纳米正负曲率效应等 “纳尺寸(nanosize)”新概念,形成了纳米结构亚稳性理论突破。首次提出了“纳时间(nanotime)”新概念和相关的广义声子软模和点阵失稳模型,并用之来统一预言和解释各种能量束(如光子、电子、和离子束)与凝聚态物质交互作用。为能量束在纳米尺寸范围或超快过程中对材料进行加工和改性和光电纳米器件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工作得到Nature编委重视和许多位国际知名同行专家高度评价, 被视为纳米物理重要进展。2003年回国后,在厦门大学朱贤方教授继续延伸和拓展他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纳米研究,研究更加强调前瞻性、实用性、潜在应用前景及与不同学科交叉。他先后承担有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与交流专项基金、科技部中澳科技合作特别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光电信息材料重大研究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纳米重大研究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福建省科技项目重大专项、厦门大学优异人才引进启动经费等项目共有16项。在这些项目资助下,他首先自行研制新设备,实现了低维纳米结构可控有序生长和有机无机纳米级复合,成功制备出一系列新纳米结构。尤其是他利用厦门大学和清华大学电镜平台,全面系统深入纳米管、纳米线等一系列新型纳米结构的稳定性和纳米加工,较全面证实了他早期发现的“纳尺寸(nanosize)”效应和“纳时间(nanotime)”效应普遍存在于各种新的纳米结构,他提出的相关新概念能解释所有纳米不稳定性现象,并能解释现有文献中knock-on机制和一些分子动力学模拟所不能解释纳米不稳定性现象。因此, 他提出的概念能直接揭示被现有文献忽略的纳米科学本质问题。与此同时,研究还确立了一系列纳米加工、焊接和修饰的工艺参数和工艺条件,进一步为确定新一代纳米器件设计制备提供可靠参数和科学依据。相关技术已申请7项国家发明专利。朱贤方教授热爱祖国,多年积极参与和推动祖国的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利用自己在国内和国外均有长期学习、工作独特经历和广泛的学术联系及对中西方文化、教育、科研差异的深刻理解,长期推进中澳中美科技、教育的交流发展和人才联合培养,并切实展开全方位的合作。2003年回国后,朱贤方教授率先与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国家功能纳米材料中心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在厦门大学创建了我国目前在功能纳米材料前沿领域唯一的中国-澳大利亚功能纳米材料联合实验室,打造了一个由院士、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生组成的研究团队(包括10余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澳大利亚联邦教授院士组成的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多学科交叉的纳米研究国际合作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尤其是联合授予博士学位)平台。主要从事以发展新一代纳米器件和纳米技术为背景的低维纳米结构稳定性和低维纳米结构可控制备、加工、组装及功能化研究。同时,朱贤方教授与美国依利偌大学香槟分校纳米技术实验室和美国AMAC International Inc 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并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哈佛大学工程应用科学部、依利偌大学香槟分校电子计算机工程和材料系、密执根大学纳米束加工实验室等建立了稳固的学术合作和交流关系。另外与国内多所著名大学实验室有项目合作研究。朱贤方教授突出国际合作成果被列为中澳科技合作“30年30个最成功故事”之一,重点推选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澳大利亚-中国科技周上展示。同时被编入澳大利亚政府2011年出版的《Australia-China:Beyond Tomorrow-Research and Innovation>>。
  个人主页
  http://www.zgkjcx.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813
  中国-澳大利亚功能纳米材料联合实验室网页: http://121.192.177.222/physics/zhuweb/
  研究领域
  通过非平衡热力学过程来制备、改性、组装纳米结构和器件:
  * 非热激活和热激活下量子点量子阱结构不稳定性;
  * 能量束诱导低维纳米结构在纳米尺寸和纳秒时间尺度上不稳定性和不同低维纳米结构交互作用及焊接;
  * 电子束光刻周期有序低维纳米花样结构;
  * 花样化学气相沉积和花样物理气相沉积制备周期有序低维纳米结构及无机有机纳米球壳复合,探索其可能光电通信和生物化学传感器件应用。
  以上方向均是朱贤方教授在ANU和UIUC等单位从事的国际前沿研究的继续,研究具有前瞻性与实用性,且强调不同学科交叉。以上研究得到厦门大学人才引进启动经费(100 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纳米重大研究专项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福建省科技项目重大专项、厦门市科技局科技重点项目和中科院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重点资助。
  欢迎有以上背景和意向的同学报名朱贤方教授以上研究领域的与国外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学位施行与昆士兰大学联合审议通过授予模式)和博士后。另外联合实验室拟聘请若干位讲师、副教授或工程师, 欢迎感兴趣者,尤其是新近毕业的博士加盟。
  发表文章
  1. Zhu X. F.,Lu Gaoqing, Zheng Lansun, New challenge to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novel nanosize and nanotime effects (Invited Review), Int. J. Nanotechnology (2007), as invited
  2. Zhu X. F.,Wang Z. G.,Nanoinstabilities as revealed by shrinkage of nanocavities in silicon during irradiation (Invited Review), Int. J. Nanotechnology, 3, 491-515 (2006).
  3. Zhu X. F., Meng T., Li L. X., Wang Z. G., Zhou H. H., Shen Y. T., Observation and novel explanation of instability of single wall carbon nanotube, Proc. 1st IEEE –International Conf. On Nano/Micro Eng and Molecular Systems (2006), 463-466;IEEE NTC Review of Advances in Micro, Nano,and Molecular Systems (2006), in press (EI, SCI Indexed).
  4. Zhu X. F., Kinetics of solid phase epitaxy of amorphous Si induced by self-ion implantation into Si with nanocavities, Proc. 1st IEEE –International Conf. On Nano/Micro Eng and Molecular Systems(2006), 471-474; IEEE NTC Review of Advances in Micro, Nano,and Molecular Systems (2006), in press (EI, SCI Indexed).
  5. Zhu X. F.,Shrinkage of nanocavities in silicon during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J. Appl. Phys. (2006), 100, 034304-1-4.
  6. Zhu X. F.,Mool G. Gupta, Lu G. Q.,Advanced fabrication of single wall carbon nanotubes by laser ablation with reduced number of parameters,Proc. 1st IEEE –International Conf. On Nano/Micro Eng and Molecular Systems (2006), 451-455;IEEE NTC Review of Advances in Micro, Nano,and Molecular Systems (2006), in press (EI, SCI Indexed).
  7. Zhu X. F., Wang Z. G., Evidence of energetic beam-induced soft mode and lattice instability: a novel nanotime effect,Chinese Phys. Lett. (2005), 22, 737-740.
  8. Zhu X. F., Wang Z. G.,Nanocavity shrinkage and preferential amorphisation during ion irradiation into silicon,Chinese Phys. Lett. (2005),22, 657-660.
  9.Meng T., Zhu X. F., Wang Z. G., Related experiments and their analysis for self-assembly growth of GaN quantum dots via MOCVD (Invited Review), Rare Metal Mater. Eng. (2005), 34, 1849-1852
  10. Li S. H., Zhu X. F., Samuk P., Tang F.,Wang G. C., Zhao Y .P., A new method to synthesize SiOx nanowires at low temperature, J. Phys. Chem. B (2004),108,17032-17041.
  11. Zhu X. F., Evidence of antisymmetry relation between a nanocavity and a nanoparticle: a novel nanosize effect, J. Phys.: C M (2003), 15, L253-L261.
  12. Zhu X. F., et al, Direct observation of irradiation-induced nanocavity shrinkage in Si, Appl. Phys. Lett. (2001), 79, 3416-3418.
  13. Williams J. S., Ridgway M.C., Conway M. J., Wong-Leung J., Zhu X. F.,Interaction of defects and metals with nanocavities in silicon, Nucl. Instrum. Meth. B (2001), 178, 33-43.
  14. Williams J. S., Zhu X. F., Preferential amorphization and defect annihilation at nanocavities in silicon during ion Irradiation, Appl. Phys. Lett.(2000), 77, 4280-4282.
  15. Williams J. S., Conway M. J., Zhu X. F., et al., The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of vacancy clusters and voids in silicon following energetic ion bombardment, Mat. Res. Soc. Symp. Proc. (2000), 555, 38.
  16. Zhu X. F., Williams J. S., McCallum J. C., New non equilibrium structures created by high dose self-ion implantation into silicon, Nucl. Instrum. Meth. B (1999), 148, 268-272.
  17. Zhu X. F., Zhang H. F., Williams J. S., Wang R. P., Zhang L. D., Wu X. J., Low-temperature thermopower in nanostructured silver, Appl. Phys. Lett. (1999), 75, 136-138.
  18. Zhu X. F., Williams J. S., Llewellyn D. J., McCallum J. C., The instability of nanocavities in amorphous silicon, Appl. Phys. Lett.(1999), 74,2313-2315.
  19. Zhu X. F., Williams J. S., McCallum J. C., Instability of nanocavities in disordered and amorphous Si under ion irradiation, Mat. Res. Soc. Symp. Proc. (1999), 540,127.
  20. Zhu X. F., Williams J. S., McCallum J. C., Observation of novel porous structures in ultra-high-dose self-implanted silicon, Appl. Phys. Lett. (1998), 73, 1181-1183.
  其他信息
  科研项目
  1. 一维纳米结构二维周期有序生长及探索其在化学生物传感器件上应用, 美国佐治亚大学启动经费资助项目
  2. 激光融蒸法制备单壁碳纳米管,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 开发无机有机杂化PMMA微球包覆银膜新技术,美国能源部和Sunjin Chemical Co., Ltd资助项目
  4. 能量束(离子、电子和激光束)辐照下半导体纳米结构不稳定性和相关的发光现象, 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 离子轰击诱导的硅纳米结构及其不稳定性, Australia Research Council (ARC) Overseas Postgraduate Research Scholarship OPRS)(第一名)and ARC large grant资助项目

以上是聚创厦大考研网为考生整理的"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系导师介绍:朱贤方"的相关考研信息,希望对大家考研备考有所帮助! 备考过程中如有疑问,也可以添加老师微信juchuang911进行咨询。

免责声明:本网站发表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聚创考研网尊重版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WX:juchuang911)

聚创考研网官方微信
分享:
学习QQ群
MORE
浏览记录
MORE
浏览过该网页的还看了 MORE
  • 24考研复试大纲及其流程解析

  • 【准大三】考研院校专业选择揭秘

  • 24考研调剂全流程解析